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市场 » 正文

外资日化企业在华遭遇困境?

发布日期:2014-04-08 17:55   作者谷俊
  2014年伊始,很多人还未从露华浓正式退出中国的消息中走出,另一个外资日化巨头欧莱雅也宣布自己旗下的护肤品牌卡尼尔退出中国。接二连三的外资品牌退出中国,这些消息吹皱了刚刚进入2014年的日化市场的一池春水。和外资日化巨头先后遭遇经营上的困境不同,中国本土日化企业却风景这边独好。以上海家化、相宜本草、自然堂等为代表的本土护肤品企业,强劲的增长势头,让外资企业也感受到些许压力。来自宝洁内部的消息称,他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护肤品企业的发展给玉兰油带来了威胁。
  一边是曾经在中国攻城略地的外资企业败退,一边是曾经被压制的本土企业高歌猛进。难道说,中国的护肤品企业也将上演如家电行业般的逆转?远的不说,即便是日化行业内的品类,如洗衣粉也曾上演了这样的逆袭。如今,该是护肤品这个日化领域内最受压抑却又最令人垂涎三尺的品类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了?
  然而仔细分析下来,似乎,这样的想法又有些过于乐观。
  首先,从全球日化行业的发展来看,在遭受金融危机的欧美地区,由于经济受到重创,消费严重低迷,外资日化巨头第一时间把目光转向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的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更是成为外资企业拯救销售危机的第一首选市场。事实上,中国地区的销售的确没有让他们失望。进入中国以后,多数外资日化企业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以美洲为代表的宝洁公司,以欧洲为代表的欧莱雅集团,以亚洲为代表的资生堂企业,都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忠实用户,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十分高。尤其在中国本土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力的时候,外资企业的优势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
  然而,随着欧美地区的经济提升,对消费的需求开始增长,这些外资企业也不得不重视自己大本营的生意,尤其像露华浓这样的企业,在自己的大本营都开始有所衰退,其企业的经营重点更是要放在欧美这个重点区域。而经济一直处于急速发展的亚洲地区,在经过了多年的迅猛上涨之后,终于开始放缓了前进的步伐。去年,亚洲日化市场的增幅被拉美地区超越,而巴西更是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日化消费市场的第二。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欧美日化市场正在复苏,而亚洲日化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在这样的环境下,重新正视欧美市场也成为外资企业战略调整的方向。
  同时,进入中国这样市场的外资日化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其品牌知名度不相上下,品质也是有口皆碑,针对的高端人群也很相似,在其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变得白热化。玉兰油曾经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玉兰油、资生堂等众多品牌的同台竞技。
  在此情形下,以往的外资品牌也开始低下高高的头颅。
  去年底开始,兰蔻、雅诗兰黛的广告频频出现在电视媒体上,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随着外资品牌的增多,对终端资源的占领也变得白热化,以前的商场专柜也成为外资日化企业争夺的焦点。毕竟,多占领一个专柜,就意味着多面对一些消费者,就意味着挤占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因此,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也开始转变以往的经营思路,更多的投入促销资源,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尤其是在亚洲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把自己的资源集中化,保证自己的核心品牌的竞争力。
  在这样的态势下,原本就不是欧莱雅核心渠道的超市品牌卡尼尔,因为经营不善而退出中国就不难理解。并不是欧莱雅对中国市场不看好,而是在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中,欧莱雅集团要集中自己的资源将核心品牌欧莱雅和美宝莲进一步做大。而像卡尼尔这样的品牌既然已经经营不佳,目前也没有精力去调整,就不如壮士断腕,退出市场,也省去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毕竟,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核心品牌还是欧莱雅,而这个品牌目前要面临的同行竞争也是十分严峻的。更别提,在美宝莲后面,卡姿兰这些中国本土品牌还在虎视眈眈。因此,无论是露华浓还是卡尼尔的退市,都是基于企业的自身战略调整,并非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
  第二,中国本土护肤品企业的发展和外资企业并没有直接的交集。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化妆品专营店这个渠道的诞生,给了中国本土护肤品企业一个发展的契机,而这个渠道并没有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在一定时间内给了本土企业发展的机会。而今,化妆品专营店渠道成为了日化市场的第三大渠道,市场份额也占据了近三分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在没有化妆品专营店渠道之前,如果说护肤品市场有100亿的销售额,那么外资企业占据了70亿,本土企业占据了30亿,而现在如果说有150亿的销售额,那么光是化妆品专营店就分去了40亿,再加上其他渠道的20亿,本土企业有60亿的销售额,外资企业有90亿。也就是说,在这些年的增长中,本土日化企业的销售额几乎增长了100%。换句话说,在中国日化市场的增长中,本土企业的增幅要远高于外资企业。大家都在增长,都在吸引消费者,但本土企业吸引的消费者更多。而这些增长,有绝大部分是从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化妆品专营店而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的大发展是独立的,封闭的,和外资企业没有多少交集,是受益于专营店大发展的结果。而专营店的发展也是渠道下沉的结果,和外资企业的商场专柜更多的分布在一线城市有了鲜明的对比。
  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本土护肤品企业能对外资企业造成威胁的,并非来自于直接竞争上的压力,而是本土企业在销售额上的增长。在以前,我们提到中国的护肤品企业,都是大宝、丁家宜之类的中低端品牌,其销售额也没有超过十亿。而现在超过十亿的本土护肤品牌已经呈现了集团军优势,同时化妆品专营店这个渠道外资企业还没有更好的进入办法。
  去年初,宝洁专供化妆品专营店的品牌海肌源并没有给专营店的格局带来多大的变化;而最早进入这个渠道的日本资生堂,也开始面临利润不高被化妆品专营店店主摒弃的局面。本土企业牢牢把握住专营店渠道,并开始有意识的向商场专柜渗透。同时在超市渠道,相宜本草和百雀羚等品牌也成长的非常迅速。而在这个渠道里面,卡尼尔、旁氏都表现不佳。由此看来,本土日化企业有了向上发展的空间,而外资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的渠道下沉如今看来却遥遥无期。这当然对外资企业产生了一些威胁。
  再加上在绝对销售额上,本土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已经加强,不会因为一些原因就导致迅速的衰退,在和外资企业的对抗中,已经从游击战上升为阵地战乃至持久战,这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打败对手的。基于外部本土企业的增长压力,内部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在放缓增速的亚太市场,外资企业进行一些战略调整实属必然,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
  第三,随着这些年日化市场的发展,资讯的丰富,消费者的成熟,对于化妆品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消费的盲目性也开始转向理智消费。尤其是近些年来频频曝光的外资品牌的质量事故,更是将一直笼罩在消费者面前的神秘面纱揭开,并让消费者不再盲目的崇拜外资品牌,同时加大了对本土护肤品牌的信任度。此消彼长,外资企业的品牌外衣也不再如以往光鲜,消费者也不会因为外资品牌推出新产品就趋之若鹜。如卡尼尔这样在终端铺货还算可以的外资品牌,没有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更加没有终端的强势促销推广,其销售额还不如相宜本草,乃至于近些年异军突起的百雀羚也在情理之中。在未来的竞争中,欧莱雅当务之急是要夯实自己的基础,剔除一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集中资源把核心品牌做大做强,乃是明智之举。
  在露华浓、卡尼尔相继退出中国之时,我们更多的可以看作这是时间上的一个巧合。至于有些媒体开始思考,下一个退出中国的外资企业是谁,笔者个人觉得这就有些杞人忧天了。毕竟,露华浓的退出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而卡尼尔的退出也不影响欧莱雅整个集团的优势。纵观进入中国的外资日化企业,基本上都是多品牌战略,其旗下都有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的核心品牌,而目前,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品牌有明显的下滑趋势。现在预测谁是下一个退出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
  当然,我们从卡尼尔的退出中国,的确可以看到本土日化企业的发展对外资企业造成的威胁。但是,如上分析,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短兵相接的直接对垒尚未出现,还无法预测在将来的竞争中谁取得上风。但是我们从卡尼尔的退出,应该学习到的是,强大如欧莱雅集团都要集中资源打造核心品牌,那么,尚处于发展中的本土品牌是不是也应该放弃多渠道竞争,把自己的核心品类进一步做大做强呢?我们不要忘了,在卡尼尔退市之前,本土日化龙头企业上海家化同样关闭了经营不善的三个品牌,这样的例子并没有今天的卡尼尔新闻来的震撼。我们过多的把焦点集中在卡尼尔退出所彰显的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竞争的失败上。但实际上,卡尼尔并没有真正在竞争上着力,和本土品牌的竞争也远没有到我们想象的地步,可以说,更多的是出于欧莱雅的战略调整,而非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是失败之举。
  当然,卡尼尔退市毕竟说明这个品牌的运作是失败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笔者认为,这个事件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全球经济格局巨变的态势下,集中资源优势,才是我们本土企业要深刻学习的。毕竟我们在资金和实力上都要远远弱于外资企业,当外资企业都在收缩战线,举全力打造核心优势,我们有什么理由好大喜功的开始全渠道拓展呢?事实证明,本土日化企业在化妆品专营店渠道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在其他渠道的拓展也不是十分顺利,失败的品类比比皆是。我们不能被一时的胜利蒙蔽了眼睛,否则,如重庆奥妮那样昙花一现的悲剧恐怕又将上演。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