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趋势 » 正文

日化巨头撤离 本土品牌喜or忧?

发布日期:2014-04-24 15:32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邓锦衍
  岁末年初的风浪预示2014年不平静的开始。露华浓、欧莱雅旗下的卡尼尔品牌相继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在业界及非业界都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惊者有之,奇者有之,乐者亦有之,乃至有人发问:下一个巨头是谁?
  巨头们的财务数据让业界唏嘘不已。欧莱雅2013年三季度营收为54.8亿欧元 <http://finance.qq.com/money/forex/index.htm>,一直作为其业绩增长支撑的亚太市场罕有地出现了1.2%的下滑。美国化妆品巨头雅芳 <http://stockhtm.finance.qq.com/astock/ggcx/AVP.N.htm>2013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同比大幅下降67%。宝洁 <http://stockhtm.finance.qq.com/astock/ggcx/PG.N.htm>集团表示正逐渐流失中国护肤品市场的占有率。
  巨头们宣布裁员。雅芳继2012年年底开始大幅裁员后,2013年12月宣布再缩减开支又裁员650人。联合利华宣布在2014年底前裁员2000人,其中市场部将裁员超过800名,裁减幅度为12%。
  巨头在中国市场低迷的同时,是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膨胀,有资料显示,在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化妆品市场放大了一倍至228亿美元。
  巨头们这是怎么了?综合各方分析来看,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
  一是产品说。面对中国瞬息万变的化妆品市场,应对保守且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年轻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无论从市场定位、推广,还是价格体系等方面都不适应中国市场。
  二是渠道说。应对繁杂的渠道乏力。露华浓官网显示,其在中国的业务遍布全国50个城市。不过,露华浓的门店基本只到省会城市,其渠道并没有往下走。
  三是市场策略说。市场策略不够积极,比如露华浓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鲜有推广,其他国际品牌大量投入电视广告宣传。
  四是本土化说。本土化程度不够,不够立足中国市场,未能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应对。
  五是本土日化企业崛起、倒逼说。
  有人乐观预测:国际品牌水土不服,下滑在所难免,本土品牌将加速崛起。
  然而,果真如此吗?透析巨头撤离的背后,情况不应如此乐观。
  巨头撤离更应该看作是壮士断腕的选择,依据客观情况主动进行调整。试看,即便糟糕的露华浓在中国也有拥有150个柜台,每年约2亿元的销售额。卡尼尔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后,业绩最好时达到7亿元营业额。7亿,多少个本土品牌能做到?是多少品牌的梦寐以求?卡尼尔却这样被放弃了。
  欧莱雅对媒体解释,“为了部署未来发展并不断巩固我们的市场领先优势,我们选择专注于我们品牌组合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决定停止卡尼尔品牌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欧莱雅将集中力量发展两大领导品牌--中国第一大美妆品牌巴黎欧莱雅和第一大彩妆品牌美宝莲纽约。
  可以预测,卡尼尔不会是退出中国市场的最后一个,巨头们的“壮士断腕”还会发生,因为市场总会给出最客观最公正的答案。
  但是,勇于断腕的巨头才是最可怕的。交了学费、拥有核心技术与强大品牌的巨头回过头来,又将会产生哪些爆发力?
  本土品牌应该感到危机,宝洁、欧莱雅等已经直奔三四线城市去了,屈臣氏也开到县城了,你的地盘还牢靠吗?尤其是那些没有核心技术、蜂拥而上的品牌,你的明天还会多灿烂?沾沾自喜的所谓本土化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当然,我们也可以聊以自慰: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的确让一些国际巨头败走麦城,外资品牌即便再有优越感也必须老老实实向市场学习。
  我们看到,一些本土品牌在一些细分领域独占鳌头,并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质。这当中肯定会产生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国际巨头。更有部分本土企业深感危机,开始回过头来狠狠“补课”,要打牢地基建高楼,发力产品研发、打造核心竞争力,创新营销模式,这才是基业长青之策。
  市场是最公平的,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没有必要为谁被淘汰而唏嘘,也没必要为谁崛起而惊讶。市场总是偏爱那些善于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的人。
  下一个巨头会是你吗?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