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专栏 » 正文

丁家宜停售凸显外资日化企业在中国并购的水土不服?

发布日期:2014-08-25 09:15   作者谷俊

  2014年6月3日,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和化妆品巨头科蒂集团发布公告,停止销售此前收购的本土品牌丁家宜,这预示着在收购3年后,“丁家宜”品牌化妆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2010年12月6日,科蒂集团与丁家宜宣布达成股份购买协议,科蒂集团以24亿元收购丁家宜的全部股份,这在日化行业内引起了很大轰动。当时,外界对于这起收购案的普遍看法是,科蒂集团欲通过丁家宜的资源包括渠道重回中国市场。丁家宜的产品线以洗面奶、防晒等护肤产品为主,在国内的分销渠道较为完整。

  之后,借助丁家宜的渠道,科蒂旗下的阿迪达斯品牌得到了显著的增长。然而,丁家宜的销售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其中2012年的销售量就下滑了50%。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由于丁家宜账面减值致使科蒂三季度亏损2.533亿美元,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三季度减损共3.169亿美元。据媒体报道,去年起,科蒂集团就开始停止对丁家宜的市场投入。今年前5个月,丁家宜的销售下滑比为40%。河南市场2013年的销售额才500万元,而这一市场最好的时候销售额是6400万元。

  这些年,日化行业的并购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外资企业并购本土日化企业,几乎囊括了洗护行业的精英品牌。如强生收购大宝、拜尔斯道夫收购舒蕾、欧莱雅收购美即等等。与丁家宜被收购三年就退市的萧瑟不同,至少大宝、舒蕾活得还是不错。

  当然,丁家宜停售的结局,除了让人们惋惜又一个曾经的民族品牌消失在日化行业发展的长河之外,再次引来了媒体对外资日化企业并购本土品牌后的冷藏问题的热议。笔者就这一话题在《洗涤化妆品周报》写了至少不下三篇文章——在强生收购嗳珂之后,在上海家化放弃可采之后,在欧莱雅收购美即之后……笔者一再强调的是:冷藏真的不会再有了,收购之后的品牌停售或者销量萎缩,真的只是操作不当或者战略选择的问题。

  话题回溯到最早的外资并购——宝洁进入中国之后,四大外资日化企业均分了国内的洗涤产业,在海鸥、天津、熊猫等品牌相继被冷藏后,汰渍、碧浪横空出世,本土洗涤产业彻底沦丧。这也是“冷藏”一词最早的由来,也是至今被媒体难以遗忘的字眼。

  但是,冷藏的初衷绝非为了冷藏。宝洁进入中国之时,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外资企业必须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资才能落地。如果说,当时允许外商企业独资,恐怕宝洁也不会与这些企业合资。要在中国实现生产和销售,就必须与这些企业合资,并利用他们的生产线来生产自己的品牌,冷落现有的本土品牌其实是情有可原。这并非是故意,而是一个新的企业必须要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它怎么可能把精力放在一个和自己无关的产品上呢?事实上,在汰渍、碧浪站稳脚跟之后,熊猫这些品牌还是相继又重出江湖了,当然,那个时候的日化市场早已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理性的讲,宝洁等外资公司能直接在中国建厂的话,其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和本土品牌的直接竞争,本土品牌可能会以另外一种悲壮的方式消亡。但毕竟这只是假设,总比这种直接消亡的现实结果要给人一些安慰,也使得“冷藏”这个字眼成为那个阶段挥之不去的“梦魇”。

  之后的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导致这个中国本土第一品牌时至今日苟延残喘的境地,“冷藏”一词再次浮出水面。但欧莱雅真的冷藏了小护士吗?没有!至少在最初,欧莱雅对小护士寄予了厚望。虽然当时小护士已经在走下坡路,但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是想弥补自己低端化妆品的品类缺失,希望全品类覆盖中国的日化市场。不过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小护士所处的渠道——流通渠道是欧莱雅从未遇到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日化销售渠道,这个渠道的层次之多,价格体系之复杂,各类渠道商的要求之多,绝不是一个专柜产品能够应付自如的,再加上团队的流失,欧莱雅自身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才补充,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在流通受阻之后,小护士竟然在商场做起了专柜。这种违背小护士本身定位的做法彰显了欧莱雅对流通渠道运作的手足无措。

  当然,流通渠道在中国市场的日渐萎缩也进一步加剧了小护士的衰退。并非欧莱雅真的想冷藏小护士,实在是这第一次收购太过理想主义,对中国日化市场的复杂性,欧莱雅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最终导致了小护士并购之后在操作上的有心无力,到今天,估计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了。

  作为本土日化市场第一次也是数额巨大的收购,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一案吸引了不少人士的目光,因此这场收购的结局也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但当时媒体聚焦的词眼仍旧是“冷藏”,并没有对欧莱雅的操作有过多过深入的分析。而事实上,欧莱雅并没有对应的流通品牌出现,“冷藏”一说的确是有些勉强。

  所谓“冷藏”,应该是在收购后,避免和自身的相同品类正面对垒,把资金和人力集中在自己想着力推广的品牌身上。比如强生收购嗳珂,如果说,嗳珂相应的投入减少,也是为了强生的进一步增长保驾护航,这种“冷藏”的确存在,也是战略性的选择。而嗳珂并不是因为衰退才被强生收购的,它卖掉之后获得了不错的价格,实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宾主双方握手尽欢,无可厚非。至于强生把嗳珂置于企业品类架构中的哪个位置,那就是强生自己基于企业实际的判断了。

  其实,笔者在近期的几个日化收购案中明确指出,随着外资日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之后,这些并购都是为了补充其现有品类的不足而发生的,那么“冷藏”一词肯定是不适合的,同时,这些品牌的渠道也和收购方的渠道类似,不存在像小护士那样完全不懂,有本身的团队可以应对收购后人才流失和销售运作的实际情况,同时相应的投入也没有减少,因此现在的大宝、舒蕾等在收购以后依旧情况良好。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现阶段的中国日化市场,并购都是出于借助渠道或者增加品类的意愿而发生的,没有哪个企业为了“冷藏”一个品牌去并购的,因为现在的竞争不会因为消失了一个品牌就不会激烈,也没有哪个品牌强大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不冷藏它自己的品牌就无法生存。

  所以,丁家宜的停售也是不能给它贴上“冷藏”的标签的。但是在一系列的并购案中,丁家宜也的确是迅速失败的一个,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丁家宜为什么值得收购?丁家宜是最早一批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和小护士、大宝引领了一段中国本土日化的美好时光。因为曾经广告做得好,价格实惠,丁家宜系列化妆品尤其是洗面奶很畅销。近几年,因为市场上洗面奶品牌众多,丁家宜属于中低端品牌,广告没有了,市场认知度变得很低。尽管增长遇到瓶颈,但丁家宜仍旧是商超渠道一个基础雄厚的品牌,其广大的商超网点是其立足的根本。

  其次,丁家宜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一是缺乏广告,在这些年日化品类蓬勃发展之际,丁家宜由于缺乏必要的广告宣传,品牌效应无法延续,在市场上渐渐被边缘化。二是主销品类处于低端化,无法提升品牌价值,加上没有广告推广,也无法以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商超渠道的相宜本草、百雀羚的崛起,丁家宜显得十分落寞。

  第三,科蒂集团看中了丁家宜什么?在最初的收购中,科蒂集团就明确指出,完善的销售渠道吸引了它。事实上,借助丁家宜的渠道,科蒂集团旗下的阿迪达斯销售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体现了丁家宜广阔的销售渠道的价值所在。

  第四,科蒂集团给丁家宜带来了什么变化?阿迪达斯的销量提升,说明了丁家宜的渠道广阔,在短时间可以把阿迪达斯的渠道网点迅速扩大,当然销量也随之增长。但丁家宜不是阿迪达斯,它已经占据了这些网点,它需要的是在这些网点中进一步增加销售额。不过科蒂集团收购丁家宜之后并没有在品牌形象上比如广告给丁家宜帮助,而是在渠道上则推出了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意图以增加品类的目的来增加销量,而不是提升现有品类的销售。在丁家宜本身拳头产品形象老化,推广不利的现状下,想延伸品类来增加销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再加上科蒂集团本身是一个贸易公司,在中国本身不像宝洁、欧莱雅那样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在收购之后面对的人员流失等问题,也没有办法从自己的团队里迅速补充人才,销售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逐渐萎缩也在情理之中。

  分析下来,其实,丁家宜的停售只能说明这是一场失败的并购操作,一个没有实体操作的贸易公司在没有大投入的情况下,想扭转一个实体企业的经营,实在是有些天方夜谭的味道。不能给予丁家宜当下最需要的资源以摆脱困境,其实这与上海家化收购可采失败异曲同工。

  这个失败的并购在笔者看来其实算是个例,不能抹杀其他外资品牌并购的成功。当然,未来外资企业要想并购一些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成长的本土日化品牌,肯定还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专营店的品牌等等。而这都涉及到资源整合与投入的问题。成功或者失败,都是和企业的运作息息相关,但至少,和“冷藏”一词毫无关系。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