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焦点 » 正文

要涨价,谁来买单?!

发布日期:2017-03-17 11:44   作者赵晓琴
  从去年十月有关部门出台了化妆品消费税新规后,人们对化妆品降价或涨价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大众媒体通过走访更是挖出了不少“好料”。例如,巴黎欧莱雅男士护肤是从去年十月一日开始涨价,它原先175毫升的化妆水缩减到130毫升照样卖,除了变相涨价,更有甚者,还有人把调下来的关税变成自家新的利润增长点。
 
  上头黑纸白字地为化妆品行业“减负”,部分厂商“不降反升”,这是闹哪样?
 
  就在年初由360传媒牵头组织的美妆品类主题分享会上,对于本土厂商是否应该涨价现场分出了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本土品牌涨价是逼不得已、理所应当,大多是各种成本上升、环境治理、货币政策、汇率波动和宏观调控导致的被动上涨,另一派认为本土品牌应该降价,用高性价比来吸引更多人消费。
 
  可以看到,不论是外资或本土都会受到“是否该涨价”的困扰,其中最难过的当属消费者这一关。
要涨价,谁来买单?!
 
  “原料、包材和人工涨了”是放烟雾弹?
 
  “所有的涨价,厂家都会说原材料涨了、包材涨了、人工涨了”,甘肃白银的一位化妆品店老板洪健(应采访对象要求,化名)向记者吐槽,早在去年底就听到了一些厂家要涨价的消息,不过他倒也习以为常,“或者变个包装,说是升级,其实算变相涨价。”随后记者也了解到,尽管目前洪健还没有收到代理商的涨价通知,但在去年3月就碰到了某知名国产品牌L对供货价、零售价做新的调整。
 
  在洪健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提供的一份价格表中,共计77个SKU被纳入此次调价范围,内容涉及新出厂公价、新建议零售价、原建议零售价和调价比例等,记者注意到,除了刚上市的9个新品和另外8个SKU外,其余产品都达到了6.3%~47.1%的增幅,变动后其建议零售价的最低线从13.8涨到了18,最高线从388元涨到了428元。
 
  为何会出现涨幅不一?
 
  洪健猜想这或许跟产品销量高低的关系并不大,也不排除上游厂商为了分摊原料上涨、成本高企的压力,“低价位的上涨的幅度会大点”,且保证几个畅销单品的价格不变,希望能最低程度地减轻对消费者的影响。
 
  潍坊华倩经贸的总经理骆永却有另一番解读,他认为L厂家在调价时除了考虑市场供需外,还会着重考虑产品留给渠道商的利润空间,“消费者已经普遍接受的产品加价幅度不会很大,做大调整的是那些不是很畅销的,以便腾挪出更大空间做促销。”
 
  换而言之,上游厂商在进行产品价格结构性调整时,是渠道利益分配这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暗中作祟。这倒与玻儿彩妆的营销总监陆工在品类研讨会上的说法如出一辙:“对厂家而言,他们想的是我不涨价贴花从哪里来,不涨价代理商怎么有更多的利润,但大家说的原材料涨价有这么厉害吗?没有。”
 
  河南兰考县芳草地化妆品连锁的掌门人李根启也表示,每逢开春就会有品牌按捺不住搞点小动作,希望给下边的店家和代理商早一点通风透气,刺激大伙儿多囤一点货,“这跟环保的关系还真不大”。
 
  要涨价,谁来买单?
 
  “你已看代理商给我的价格表就知道了。零售价涨,他们反正五折供货,水涨船高,进价也就涨了”,对此洪健也直言不讳,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多情况下“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
 
  不过此时本土品牌涨价似乎并不被看好,承担分销功能的经销商们也各有考虑。
 
  李根启直言此时国产品涨价有些不现实、不入流。他认为,消费者是否买账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一旦失去性价比优势,再想靠终端硬推已经不太现实了,现在的消费者不会接受。”不过他也建议,与其挖空心思地想着怎么涨价,不如对自家产品的价格底线保持着高度敏感,“都想做全渠道,先最好下个规定不允许低价倾销,叫大家放心”,他认为这才是当务之急,并透露近期已有品牌开始行动。
 
  骆永则担心产品抬价过高(过于频繁)对销售是有害而无利,从而导致一个他不愿看到的结果——上头继续压货,终端卖不出去,于是在代理这一层形成高库存,“厂家不断地更新产品、做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在占用代理商的资源与库存,(没有大的现金流)他们也不太可能去接更多竞争对手的品牌”,他认为,这一切还得归因于早年投资驱动下的盲目扩张致使产能过剩,如今不得不自食恶果。究竟严重到何种地步?据骆永透露,现如今那些接了名牌的代理商没有几个不是仓库都压得满满的,“压的少的半年,多的一年才能消化。”
 
  同样令人寻味的是,很多店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消费者不适应、不接受就会考虑换品牌,“如果要涨,基本大多数都会涨,也就不好去换了,再说原来的老顾客怎么办,得有个过渡期。至于个别涨的,顾客接受不了的,也就慢慢做个转移品牌了。”杨根启如是回应道。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