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焦点 » 正文

两场行业大展,看尽产业“逗逼”心智

发布日期:2017-07-17 17:17   作者李传玉工作室
  2017年的行业交流中,“逗逼”一词频频入耳,却另有一番新解。
 
  讲真,对逗逼、撕逼、屌丝这类互联网猛词我真不太适应,用着也很不自然,大家将就着看。
 
  行媒鼓点乱了……
 
  5月上海两场展会,会前,依照惯例行媒主编们纷纷来电,期望能给展会特刊“顶”上一篇。
 
  自去年年底发了篇《2017,国妆产业经济“后真相时代”的三个真相》之后,除了一篇关于彩妆品类的随笔外几乎没再动笔,初衷只是想让“真相”再飞一会儿,毕竟像“严重产能过剩”这样的真相,没有两三年沉淀很难规模性应验,然而就是对行媒不经意的这一瞥,倒是让我发现了些蛛丝马迹。
 
  10年前,与某“老字号”行媒掌门交流,认为“纸媒+论坛+网媒”的“三驾马车”模式将成为主流业态,谁知转眼就出现了“四驾马车”(纸媒+网媒+论坛+展会)、“五驾马车”(前4+海外代购)、“六驾马车”(前5+微商)……
 
  竞相加码之时,纸媒落寞已成定势,各家出刊节奏也是周刊变月刊,月刊变不定期……对此的普遍解读也都归因于互联网时代网媒的冲击。
 
  那么,身披“**网”的行媒都一步登天了么?
 
  打开手机不难发现,因为B2B的商业属性,行媒并未有动辄“10万+”的公号点击率,甚至徘徊在三位数低值段似乎是常态,这流量即便是圈内自媒体人都不屑一顾吧,就这还得靠批量“空红包”的标题党顶着,外加老板带着全体员工日以继夜刷屏……
 
  一位离职小编曾私下感慨,加班写稿的辛苦远不及“想”标题的苦痛,内部采编例会更是逗逼的标题“头脑风暴”扯淡会!
 
  小编小记的辛苦暂放一边,“逗逼”一词在这里有了第一个新解。
 
  望回20年前,行媒尚能尽心尽责为行业敲敲边鼓摇旗助威,炒红过面膜,也捧火过微商,然而现今的行媒谁也没能攻占过一座产业舆论的高地?主导过一波产业舆论的主场?扮演过一回“职业媒体人”的主角?
 
  如果说眼下敲不准“鼓”点、摸不准节奏的状况原本就是些不具专业素质的江湖媒体人“不务正业”的必然局面,那么这种专业颓废、主角错位,产业舆论生态失衡的现状难道就与产业市场的“严重产能过剩”没有关系?
 
  到底过不过剩?
 
  看两组数据或许有答案。
 
  “3017家国内外化妆品企业,10000多个品牌,数万个国际潮流新品,50多场活动论坛……”这是一家展会的会前宣传。
 
  综合资讯反映,两场展会加起来超过5000家参展商,12000个品牌,近百场各种活动。
 
  不知是否有人对这几组数字做过分析。
 
  撇开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的数字,逾5000家参展商不是焦点,焦点12000个品牌。
 
  市场是品牌支撑的,有业者粗算:平均三个品牌一家展位,两场展会3500家做产品的参展企业应是保守数字。以企业(不拘大小)为单位,来参展和没来参展的比例有说1:9有说2:8。我们权按3:7计,24500家品牌商企业(包括在华外资品牌)也应是保守数字。这还不算新兴的跨境电商海外代购进口产品。
 
  业内常识,时下年度低于1千万销售额的企业存活率困难。按企业综合品牌业绩总和平均以1000万/年/家计,24500家品牌商的营业额总量即在2450亿。平均一瓶100元,就需要24.5亿人来消费掉这个数额(不含跨境电商)。这组数字的推算结论是否能反映中国妆业市场的产能过剩,答案自己判断。
 
  海外代购进口增量是怎样?
 
  网讯披露:今年一季度,仅上海一个关区来自欧盟一家进口的跨境电商,化妆品及美容护肤品即达3686.8万元(不含日用品)。
 
  这个数字题给到的条件潜台词是:
 
  一季度来自美国进口的数字未知;
 
  来自日本、韩国、澳洲、加拿大的数字未知;
 
  来自泰国、印度、中东地区、以及国际市场所有的数字未知。
 
  全国共有12个跨境电商关区,全年四个季度,来自全球五大洲的进口总量数字是多少?有机构预计,2017年全国跨境电商全年度化妆品进口总量预计将达到500-800亿美元之间。也就是说,至少还有1000亿人民币的跨境电商供应量有待融入中国市场。
 
  分析出能够印证中国化妆品产业市场产能过剩的数据不是焦点,焦点在于中国化妆品产业群体面对市场现实有何思考,作何对应?
 
  构成产能过剩的因素很多。
 
  直观能够统揽的似乎是企业过多,产大于销,但没有具体数据印证,盲目下结论不科学。
 
  号称“引领”的本土一线品牌阵营的企业,虽都有满满的“领袖”情结,但也没谁能以清晰的业态数据给到产业群体论证指引防微杜渐(相信其企业内部也没有)。行业组织多如牛毛,大大小小的联盟协会理事会俯首拾遗,主席会长理事长遍地开花,也不见哪家机构建构出行业数据系统用来指导产业市场避免陷入同质化泥淖。
 
  在中国市场上的产能过剩,是同质化产品过剩,还是与国际同行业产品竞争乏力过剩?
 
  中国的国妆在不同消费阶层不同文化阶层的国民中分别认同的数据是怎样?
 
  我敢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行业组织和“领袖”企业能做到。
 
  由此完全可以说,不具数据支撑的产业经济其价值含量无疑是低智低能的,无论企业规模做到多大,产业组织的名称多么雷人,盲目竞争和盲目自大的产业行为结果只能是低智低能的产能过剩。必须承认,本土妆业还集体处在粗放型企业经营的层次中。
 
  相对于行媒标题党“空红包”的“逗逼”,低智低能的产业心智应被中国化妆品产业人视为最汗颜的“逗逼”!
 
  “群氓效应”有了新名字--“逗逼一族”
 
  展会中,应邀与某地知名商家大咖们“组团”走场馆。
 
  走了前面几个,腿就迈不动了。人倒没走累,而是无趣,一年一年不换样儿,“逗逼”也得换个姿势啊!
 
  “逗逼”又出现了。
 
  大咖们的意思很直白--没啥新鲜可看。
 
  作为不同地区市场No.1商家,他们若觉得不新鲜,基本就不是“愤青式”宣泄。
 
  须知道,对最低10年以上国际寡头品牌地区代理商而言,哪家企业有无创新产品,他们都清楚;哪家品牌是增长是徘徊还是下滑,他们圈里都有数据。行业活动谁在台上灌没“灌水”,他们心知肚明。
 
  正如在某个冠名“科技创新联盟主席峰会”上,本土一线品牌某企业掌门登台宣讲其新产品科技含量如何如何,商家的反应却是另类的理解--“逗逼一族”齁不住了。
 
  往年都是支一个副手来应付下,今年自己亲自出场,背后因由无非是--业绩不够,人来走秀,自己给自己补台。
 
  话说回来,行业江湖“逗逼”也时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
 
  那我们回头看看两场展会中的国妆产品究竟有没有科技创新突破?
 
  科技方面的事要听技术专家声音。
 
  上海家化原总工程师李慧良对其中一场展会的点评是:“本次展会的彩妆产品无论是品质还是包装都有不同的进步。但从护肤品这个角度来说,亮点还不够。很多护肤产品还是停留在诉求和一些人为的炒作。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不多,自我吆喝的现状还是比较严重”。
 
  行业江湖与产业科技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性质。商家认为某些本土企业深谙“群氓效应”之道(他对杂家关于业态的“群氓现象论”颇为认同)。冷场意味着退场,非常看重“自我补台”。正如展会活动中千篇一律的发奖牌节目,他们不是不清楚有些奖牌的“逗逼”意味。但在业绩增长乏力的年景,有人搭台,互补存在感甚有必要。
 
  有可查证的业界资讯显示,全国大大小小美容化妆品展会全年有360多场。大大小小展会的背后无不是一家一家卖展位的展览公司。他们包了人家的展馆要一个展位一个展位地卖出去,这是展商的主业。而由大大小小卖展位的生意人给你发奖--被发奖的人居然不觉得有啥奇怪,还觉得挺美。这就逗逼了,并且是颇为荒诞的逗逼。
 
  最玄妙的是,在那些傻傻地被叫上台又傻傻地接过奖牌然后再傻傻地排队合影的队伍中,如果说没有一人清楚自己手里接过的奖牌哪块合规合法哪块不合规合法,显然不真实。合法合规的奖牌,是荣誉;反之就是彻头彻尾的逗逼。更逗比的是发奖的生意人个个都有各式各样的头衔。而在各式各样的头衔中,又有哪些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资质可以颁发奖牌的头衔,同样存在要么是荣誉要么是逗逼的情形。于是就有:有人是真傻有人是装傻。真傻装傻一起逗,就是江湖。但不论如何,对装傻者而言,追求“群氓效应”却是殊途同归的目的。
 
  行业业态,见仁见智。行业江湖,各行其道。在生意层面上没有对与错。有本事你也把大大小小卖展位的老板们排起队来逐个地发奖牌?焦点不在谁给谁发,而在于谁愿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便是本土妆业特有的“生态现象”。尽管同质化业态人所共知,但有的企业离得开,有的企业离开了就不知所措。于是被优质商家们认定为“没啥新鲜可看”,是不是产能过剩的另一种注脚,恐怕也是各有所见的。
 
  谁给特立独行者带上勋章?
 
  直话直说,上海两场展会以其规模而论,展会上的各种表现足够能反映出产业市场的现状。那么,偌大的产业市场,打心底里不愿玩“逗逼”的企业有没有?
 
  当然有。
 
  比如在其中一家展馆内也有个“五驾马车”的品牌展位--品牌商(有厂)+地区零售连锁+地区代理商+国内电商代理+跨境电商。企业虽没有当下一线品牌出名,但作为中国妆业的企业结构,不仅具有时代性,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同逛展的商家给予如此归纳:1、企业老板为80后创业,知识现代化思维也现代化;2、商贸一体的企业模式在欧美日已是常态化,也应是未来中国妆企的常态模式。
 
  对此观点我非常认同。去年在《本土一线品牌大多还没摸着化妆品产业正门》中指出:统观欧洲的Parapharmacie (类药店或防护品店)和Parfumerie (化妆品店或香水店),没有自有品牌的是极少数。反之也一样。但凡稍有影响力的品牌没有自己专营店的也极少有。互联网时代线上市场只是商业形态的不同根本上是透过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能够看出企业的专业素质所在。
 
  对中国妆企而言,自然反映出企业的前瞻性能力。
 
  这类企业通常都是很有个性的。
 
  商家们对业内有“个性”的妆企掰着指头数到:蓝月亮,玛丽黛佳,植物医生,娇兰佳人等等,平时你很少能看到他们在行业内跟着起哄。并非是他们要刻意地假装特立独行。比如在企业达到了基本的市场网络建设指标后,他们认为没必要去出摊子参展就不参展。冷不冷场不是靠展示能够发“热”的。
 
  无独有偶,在两场展会结束的次日,娇兰佳人在广州召开企业12周年庆典。蔡汝清提出“两妆一品”战略,即:彩妆、药妆和时尚生活用品,打造娇兰佳人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继续广开店铺,大力发展加盟。蔡汝青说是今后数年的企业发展目标。
 
  无需点评。类此产业结构下的企业战略,其所折射出的产业心智无疑不是低智低能的。
 
  有段子说:依靠圈子玩的,是高手;跳出圈子玩的,是高人。去年我作为其中一家展会“首席战略顾问”时,曾一再提示东家:产业市场的同质化严重,行业展会的同质化同样不能忽视。把不愿“逗逼”的企业和产品给“剔”出来,让他们因个性化更醒目,让这部分企业的存在感通过展会得到彰显,这是行业展会在致力于构筑产业价值所能做到的。
 
  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提出的著名“牧场理论”思想,后来被企业经营管理界普遍应用。即:牧场虽大,不能过度放牧。否则就会出现生态灾难。任何产业经济的发展无不如此。即便是展商卖展位,也要卖出产业的价值,这是作为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角色都应具备的产业心智。
 
  半年少码字,让真相再飞一会儿,当各位“逗”不动的时候,中国妆业正经发展的好日子就来了。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